您當前的位置 :??诰W(wǎng)首頁 >瓊臺人文 > 藝術(shù)與收藏
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:晉國霸業(yè)中的百款古韻
來源: 海南日報 作者:鄧海寧 時間:2013-11-25 09:13:15 星期一

  銅器范

  參觀藏品

  獸形觥

 

 綴玉覆面

 

 鎮(zhèn)館之寶鳥尊(復制品)??圖海南日報記者?宋國強

  “晉國霸業(yè)———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”,11月15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。本文從展出文物的技術(shù)工藝和代表性作品入手,觀察其特有的時代特征,了解其反映的社會生活面貌,與讀者共同探索和認識晉國兩周時期的歷史文明發(fā)展,一同見證那個波瀾壯闊、五霸之首的中原強國。

  無論是展柜里栩栩如生的玉虎、玉兔,還是彰顯歷史痕跡的青銅兔尊、鳥尊,見證歷史變遷的152件文物彷如從遙遠時空傳唱而來的年老古韻,向遙遠異鄉(xiāng)的賓客靜靜地“講述”著它們的故事。

  海南省博物館日前開展的“晉國霸業(yè)———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”共展出兩周時期晉國的青銅器和玉器文物152件,展品主要來自山西省的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、曲沃縣羊舌墓地、絳縣橫水墓地、侯馬晉國墓地,以及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地,其中青銅器65組94件,玉器38組58件,而國家一級文物就有40件,不僅含金量頗高而且具有相當?shù)拇硇浴?/span>

  模和范———

  古代鑄造青銅器的工具

  “晉”作為山西的簡稱,最早來源于周代的諸侯國———晉國。西周初期,成王即位,周公輔政,因“天子無戲言”之故,成王兌現(xiàn)“桐葉封弟”的承諾,將“唐”地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叔虞。叔虞過世后其子燮父因為屬地臨近“晉水”,故將“唐”改名為“晉”,始建晉國,這便是晉最早的由來。晉國從甸服偏侯起家,到后來與楚國兩強更迭共同把持中原霸權(quán),更一度成為春秋時期稱霸中原時間最長的霸主,雖然最后在三家分晉的結(jié)局下退出了廣袤的歷史舞臺,但晉國的興衰,仍充分見證了那個群雄割據(jù),逐鹿中原的動亂時代。

  “這個是什么?來了博物館這么多次,還是第一次看到?!笔〔┪镳^展柜中幾塊帶有紋飾的奇特“石頭”引起了不少參觀者的注意。

  “這是兩周時期鑄造青銅器時所用到的工具,它們叫做模和范?!焙D鲜〔┪镳^陳列部主任章佩嵐介紹說,春秋以來,晉國作為占據(jù)黃河中游的頭等強國,擁有中原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等地理優(yōu)勢,青銅鑄造的工藝技術(shù)日趨成熟,可以說已經(jīng)達到了完善臻美的程度,其具體表現(xiàn)便是在青銅鑄造工具模和范的制作水平上,其實模和范的作用和功能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模具十分相近。

  先塑泥模,依模做范,再往陶范中灌注青銅溶液,冷卻后除去陶范、再加細琢修飾。這是青銅鑄造陶范制作的基本流程,所以也有模由范生,范由模造的說法。

  章佩嵐指著其中的“散虺紋舟內(nèi)外范”介紹道,在1957年山西省牛村古城址出土的鑄銅器陶范有3萬多塊,但可辨器形且完整或能配套的僅只100余件。而這套“散虺紋舟內(nèi)外范”便是一套少有的完整復合范,外范為腹部兩扇,圈足底部一扇,內(nèi)范為腹部一件,合范后呈橢圓體。雖然經(jīng)過了長時間的歲月流逝,略微變形,但內(nèi)里的紋飾依然清晰可見,容易辨認,自口沿向下依次是斜角云紋、散虺紋、貝紋、散虺紋四種紋飾,十分的細致和精美,也體現(xiàn)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(shù)中藝術(shù)與技術(shù)相結(jié)合的傳統(tǒng)。

  青銅銘文———

  千年前的信息傳遞

  “這是一個有著特殊身份證明的青銅禮器?!闭屡鍗顾f的,是山西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的盛酒器晉侯壺。該壺成長頸垂腹橢方形,壺口開在四周鏤空的波曲形華冠之中,雙耳作象首形,高高揚起的象鼻又做成了精美的曲體龍形,腹部中央是一個圓突的龍首,龍身如盤旋的帶子般對稱分布,是青銅器紋飾中難得見到的“一頭雙身”,壺型整體別致雄渾,紋飾華美流暢?!八奶攸c在于壺蓋內(nèi)所鑄銘文的4行26個字,‘唯九月初吉庚午,晉侯作尊□壺(銘文無法識別的單字用□代替),用享于文祖皇考,萬億永寶用?!涊d了晉侯作此壺,以祭祀自己的父、祖的用途。而晉獻侯,也是墓地中唯一能與《史記·晉世家》記載的姓名相吻合的晉侯?!?/span>

  《左傳》中記載: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”,當時的青銅除了在鑄造工具和兵器時使用之外,更多的還是廣泛用于禮器的生產(chǎn),作為“國之重器”擔任天子、諸侯、卿大夫等君主貴族每次祭祀祈?;顒又械闹鹘?。而將分封諸侯、方國征伐、祭祀典禮等內(nèi)容的銘文鑄刻于青銅器也是當時青銅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,因此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不僅有重要的史料價值,更因為銘文的字體、布局、內(nèi)容等等都會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而發(fā)生變化,所以銘文也是青銅器斷代的標準之一,為后人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的神秘面紗提供了重要依據(jù)。

  此次展出的一組八件成套的“楚公逆鐘”上的銘文也清楚的記載了楚公逆為祭祀先祖,出巡四方,四方首領(lǐng)入貢赤銅九萬鈞,楚公逆用以制鐘的事跡。根據(jù)《史記·楚世家》中的記載,楚公逆在位的時間與晉穆侯相當,當時兩國的關(guān)系很不錯,這套編鐘很可能是當時楚公逆作為禮物送給了晉國,是晉楚文化交流的早期見證,它的出現(xiàn)將晉楚交往的歷史推到了西周晚期,比史籍上記載的晉、楚相交,約在春秋早中期之際更早。章佩嵐介紹道。

  綴玉覆面———

  “金縷玉衣”的前身

  在“晉國霸業(yè)———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”中,有一件展品幾乎吸引了每個參觀者駐足,這就是葬玉器中的綴玉覆面。?

  葬玉,是中國古代放在逝者身上或棺槨之中一同殯葬入土的玉器。古人以玉斂葬,是認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,施覆于人體各部位能夠保護尸體、使其不朽。而綴玉覆面,是指將玉片做成人的面部五官等特征的形狀,穿孔之后綴飾于紡織品上,殮葬時覆蓋于逝者面部,綴玉覆面可說是西周葬玉器中的典型作品,而漢代廣受世人矚目的“金縷玉衣”正是由此發(fā)展演變而來。

  “的確,你沒有辦法不在它面前停留。”章佩嵐介紹道,對比其他的展品,綴玉覆面實在可以用“豪華”這個詞來形容,出土于晉獻侯夫人墓葬中的“綴玉覆面”共由79件形制各異的玉件組成。周邊由大小兩種三角形片圍繞,大三角形尖端向內(nèi),小三角形尖端向外,相隔排列,面部之中的眉、額、鼻、目、耳、臉頰、嘴、腮、下頷等各部位均通過玉件一一細致呈現(xiàn),還有一些鉤狀器分布于各部位。通過對原先設(shè)計綴玉次序的恢復,整器靈肖生動,富麗豪華,而部分玉件上所擁有的紋飾,也體現(xiàn)出了當時晉國治玉工藝的先進和輝煌成就。

  玉,因其晶瑩的質(zhì)地,典雅的色彩,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高貴和純潔的象征,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靈性,古人長久以來一直推崇“君子比德于玉”、“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”的觀念,無論是生前賞玩或死后陪葬,玉始終是伴隨在貴族的世界里,而作為葬玉器的綴玉覆面,或許也可以看做是古人崇玉情懷至死不渝的真實寫照。

(編輯:李琳)
?

網(wǎng)友回帖

       xud988.cn AllRights Reserved      
??诰W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 未經(jīng)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(zhuǎn)載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: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 0898—66822333
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63.com
瓊ICP備2023008284號-1